查看原文
其他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十四讲 (5-8)

常空法师 僧伽吒经法门 2023-01-27



《僧伽吒经》讲记-第十四讲-第5辑

初果阿罗汉因为认识正确了,所以绝对不会堕落,但是还有些习气毛病没有改,还有执着放不下来,那没办法,就需要七返人天。就在七返人天的过程当中,认识到执着世间不对了,慢慢地怎么也得断了吧。其实这个七返人天,实在是因为有些人太笨了,最多七返,不要认为必须七返啊。你真正有了佛法的正见,就算烦恼习气再重,最多人间天堂往返七次就解脱了,是这个意思。所以非常简单的。


那二果阿罗汉呢,很厉害了,九品烦恼能断掉六品。这是古代的分法,按现在来说就是三分之二。把烦恼断掉了三分之二,就证二果阿罗汉。二果阿罗汉烦恼很微薄了,但还有三分之一没断,所以还需要人间、天上往返一次,把烦恼打磨干净就可以解脱了。


二果阿罗汉是把“欲界众生”的烦恼去掉了三分之二。为什么要在人间天上往返一次啊?因为他在人间还有欲望,天界也不是很高的天,一般都在欲界,二果阿罗汉因为有微细的一丁点欲望,所以还需要往返一次。天堂的美好也见了,人世间的苦难也见了,好境界、坏境界都看看,明白也就那么回事,就放下了,哈哈。就那么一点!


三果阿罗汉是把欲界的烦恼都断干净,但是色界无色界微细的烦恼还有一丁点,所以欲界他就不再来了,三果是不来的意思。他要寄居在一些色界天,在那里断掉对色界无色界微细的执着,证究竟的阿罗汉,六道轮回永远不可能再牵引他了。


但阿罗汉所谓的不来,不是说永远离开咱们的世界,在另外一个地方待着,而是说世间的任何事都不能引诱他的意思,他很自在,阿罗汉也可以到世间来,也可以到天堂,但是不管在世间、天堂,不管好事、坏事,都不可能引诱他犯罪了。


所以阿罗汉在哪里,菩萨在哪里,佛在哪里呀?——还在大家身边。只是你遇到事情有烦恼有执着,人家没有啦,就这么一点啊,所以人家很自在!一个是生活自在,第二个生死也自在,说来就来、说走就走。所以三果阿罗汉叫“不来”,这个“不来”也不是说在另外一个地方,只是把对咱们这个欲界的执着完全放下。


四果阿罗汉呢,那就是把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这一切贪嗔痴慢疑全放下。欲界主要贪食、色、睡,对不对?色界天也有执着,也有微细的贪嗔痴。色界天不贪男女的欲望、不贪食色,但是贪恋功德,贪恋身相。“你看我长得多漂亮”,他会这样说,色界天天人长得特别庄严,力量很大,功德也大,福报也大。有的时候就想比一比:看我的光这么大,你的呢?看我长得多庄严,来,咱比比……哎,他有这个心。另外,色界天天人还有一点什么心呢?傲慢心。自己长得漂亮,就:“哎呀!这个世间人太可怜了,长得太丑了。”哈哈,他觉得人家可怜,说白了就是觉得自己伟大嘛。这是微细的烦恼还没有断掉。把这些微细的全断掉,心里真正的清净自在,没有一点恶念,非常宽容,非常清净,他照样说话做事,只是说话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伤害自己,做事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。




所以学佛就是修养品性:把凡夫的烦恼习气去掉,变得清净无染。像佛菩萨一样清净、自在、快乐、慈悲,就解脱、就成佛!很简单,这是阿罗汉。所以阿罗汉偏重去掉自己的执着。


阿罗汉四果:初果须陀洹,二果斯陀含,三果阿那含,四果阿罗汉。前三果又叫阿罗汉向,第四果才叫阿罗汉果。阿罗汉向的意思就是,一二三果是奔着阿罗汉的目标去的,就是阿罗汉的方向我找到了,正在往那个方向上走,要证到阿罗汉果。所以前三果叫阿罗汉向,证到四果才是真正的阿罗汉果。


如何证得菩萨果位

什么是菩萨果位啊?——发心度众生啊。非常简单。根据发心度众生的愿力、功德,又能区分十地。讲到这里呢,菩萨道的初地和阿罗汉的初果有相似之处。菩萨初地也非常好证,二地可能不容易证成,大家现在真想证到初地这个果位的话也能证到。初地菩萨是认识到行菩萨道的伟大,一听说还有这样的法:哎呀,我找到我人生的目标、人生的意义了。原来生活在世间不是光为了自己,我还可以利用我这一期生命为众生服务啊,原来我是为众生而生,要舍弃小我得到这个大我!高兴啊!心生欢喜,这就是初登欢喜地。


所以初地菩萨是个认识,认识到行菩萨道的意义,认识到行菩萨道的好处,并且觉得这是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了,我生活在世间就是为了给众生带来利益的。别人怎么给他讲:人得自私啊,你得为你自己呀,你不能光为别人啊……哎呀,你怎么说我都不听、不上当了,我就觉得应该助人为乐,应该学雷锋做好事。哎,好了,这就是登地了。


什么是“登地”啊?我们凡夫就好像脚跟没有落地,悬在半空。有的时候可能想着要做点好事,可是一被引诱又不做好事了,飘忽不定。所谓菩萨登地的意思就是不再飘忽不定,现在绝对确定无疑:我要度众生,我要真正的发菩提心,这就是脚跟站稳了,所以才叫登地。


古代这些祖师翻译佛经用词真的非常精确啊,为什么管菩萨叫登地啊?我们凡夫在苦海当中头出头没,——哎呀,哎呀,踩不住岸边,头出头没,快淹死了。菩萨呢,一下子蹬住,哎,这是岸边啊!——他踩住了。踩住之后,绝对不再呛那个苦水了。我找到我人生的意义了,你怎么拉我下水,不下了!很安稳了,这就叫登地啊,换个词就是登岸。并且不会游移不定,绝对不退转了。是这么一种认识。



咱们都知道,要做菩萨也不容易。本来好心度众生,看众生难度,可能有时候也容易退心。但是你注意哦。菩萨再退心,只能退到初地,不可能菩萨从初地退回凡夫,为什么你们知道吗?因为初地是个认识,你烦恼习气再重,但是会觉得度众生这是好事啊,就应该度众生嘛,绝对不可能又觉得杀人放火才好。你只要有这种认识就是初地,所以这个初地不可能再退凡夫了,这才叫登地。


二地以上的菩萨是怎么回事呢?就是度众生的这种愿力去付诸实施的时候,看他的精进、他的努力、他的心量、他的功德大小。那得吃苦耐劳,在六道轮回当中去度众生,那真是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,不容易哦。行菩萨道真的是舍己为人哪,真是“将此身心奉尘刹,是则名为报佛恩”。行菩萨道就是一种奉献,不容易,真的很苦。


所以,七地以下的菩萨容易退转。为什么啊?太苦了!好比,一想我要学佛、度众生,马上嘴角笑起来了,见了人:“好,你好!”很有礼貌。突然把他骂一顿……“嗯,众生太难度了,做菩萨太痛苦了。”容易退,是不是?七地以下就是这个样子,受不了那个苦,有一点苦难就容易退心。但是再退,你注意,不用担心,成不了凡夫。因为他那个认识已经到位了,他不可能觉得:“既然度众生那么难,我做坏人去吧。”他不会!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啊。很多人都知道菩萨也不好做啊,经常有的时候证不到八地不退转,还得退。但是再退他也退不到凡夫。


因为初地是认识到法界人生的真理,是一种认识,这个真理就在那里,这个真理不会坏啊。比如你看到这个杯子了,别人怎么告诉你这是个苹果,你也绝不可能相信,是不是?所以你们不用担心,绝对不会再退了。


第一地是初登欢喜地,就是认识到行菩萨道的意义,真切地发起菩提心来,并且觉得这是生生世世的目标了,心生欢喜,——哇,原来我也可以那么伟大,噢,想想就高兴,所以叫欢喜地。真的很欢喜啊,并且行善积德就是欢喜;助人就是为乐,给别人快乐,自己就快乐,这就是菩萨道。所以,菩萨确实很欢喜的。度众生很累啊,但是他心里很快乐。


那二地叫什么啊?叫离垢地。就是自己的习气毛病要去掉了。你要发心度众生了,还能打人,还能骂人吗?你还能再去偷鸡吗?哎,就不想偷了。不偷还是觉得有点难受啊,那我以后改改:两天偷一只,慢慢一个月偷一只,一年偷一只……哈哈,你能少偷一只,那也可以了,进步了。这就是开始进入离垢地了。







《僧伽吒经》讲记-第十四讲-第6辑


离垢地再往上,还有发光地、焰慧地、难胜地、现前地、远行地、不动地、善慧地、法云地,很多啊。你们一步一步再去研究。我大体上给你们讲一下,你们就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。


第一地就是一种认识。同样,阿罗汉的初果也是一种认识,认识到了这种真理,绝对不会,然后二、三、四果,才是断掉自己的烦恼。讲到这里,有的时候你看一个人,可能觉得这个人烦恼有点重,不要轻慢人家,也许人家是初果阿罗汉。初果允许有错误的嘛,但初果阿罗汉已经功德无量了,你要诽谤,要轻慢,可能罪过无量。说白了就是“但自怀中解垢衣,谁能向外夸精进”。学佛呢,去掉自己的烦恼就行,不要评判别人,不要去说别人对和错。


如何确定修行的退与不退

佛教非常简单,你发现吗?证阿罗汉果原来这么简单啊。即使烦恼习气现在去不掉,但先认识到要去烦恼习气,就行了啊。根据佛经讲,阿罗汉可以退的,知道吗?阿罗汉可以退转。不过阿罗汉基本不退,可能有那么一个两个特例会退。佛陀时代有那样的例子,有些人好比证到二果了,烦恼习气微薄,去掉了三分之二了,可能遇到事一下子又起点烦恼,这就叫退。


假如你要是证到这种果位,你怎么知道自己退不退啊?很简单,所谓的证果就是烦恼习气微薄了,这就是证果。关键是你得尝到烦恼习气微薄的这个果子啊。烦恼习气一微薄,——哇,觉得身心很轻松自在,这个果子很好吃啊,你得吃到。所以翻译用的这个字也特别美,“果”、“证果”。去掉了烦恼,这是个果子,你就可以吃了,这个果子很香甜,这是个解脱果、清净果、无垢果,多好啊。大家以后也多尝尝这种解脱果啊。你烦恼习气一去掉,你体会一下,真是清凉自在啊!我们多享受这种果子,这个比苹果好吃多了。


所以,初果认识正确了。你觉得,哎呀,真好吃!哇,永远不再犯错误了,自己就觉得清净庄严,是不是?真的是解脱果。


二果呢,烦恼习气去掉了三分之二了,更好吃。但是有的时候,可能遇到境界会退,因为人的烦恼往往是对境就产生,如果境界引诱太厉害了,可能也会退。你要是感觉到自己本来很清净了,不愿意执着世间了,可怎么一下子又执着了呢?这一念就叫退,知道了吧?



知道阿罗汉怎么退了吗?如果你证到阿罗汉,我先告诉你,你就知道自己退还是没退啦。——就是看自己烦恼生没生起,生起就退了,没生就没退。你千万不要再来问我:“师父,你看我退没退啊?”我哪知道你退没退呀,你自己看呗,师父不管这个闲事。你如果还是要来问我,师父很随和的,会反问你“你觉得你退了还是没退啊?”


不过虽然是笑话,但是也对哦。退没退,你自己知道,不需要问别人。你自己修行进步没进步,你自己也知道,不需要问别人;你生死了没了,自己知道,不需要问别人。同样,你也骗不了别人。你自己可以骗别人,“你看,我修得多好!我心中可清净了,可慈悲了。我一点执着没有。”反正烦恼执着别人也看不见,你自己说得天花乱坠,你怎么表达都行,你可以骗别人,但是生死到来,你骗不了自己。所以,我提倡学佛为自己学,生死到来的时候,你能真正地有把握解脱。


根据佛教来讲,阿罗汉一般不退,但也有特例,有些阿罗汉也退。就因为这件事,佛陀时代的一些弟子争论得还很激烈。因为开始的时候,很多人证到阿罗汉了,证到之后,可能心中也觉得很高兴,这样了生死了。但是又想:那我以后会不会永远这样子?会不会又生起烦恼堕落啊?就去问佛。那佛肯定说了,放心,不退。阿罗汉怎么会退呢?所以佛陀说:“阿罗汉不退转,不用担心啊,证到了阿罗汉果就不退了。”这是开始说的。后来又有那么一两个阿罗汉,确实也证到阿罗汉了,可又退了。大家开始争论,那这个人到底证到了没证到啊?佛陀说过阿罗汉不退,他退了,他肯定没证到。就去问佛,佛陀说:“他确实证到了阿罗汉了。”贪嗔痴慢疑,他确实是去掉了。但是呢,可能遇到一些事,很特殊,他又生起一点烦恼来。有些阿罗汉可能从四果退到三果;也有的呢,从三果退到二果;也有的从二果退到初果的。但佛陀也说了,不管怎么退,最多退到初果,成不了凡夫。


大家知道了吗?你们不用害怕了啊。现在本来修得非常清净了啊,突然生烦恼习气,这就是凡夫。不生烦恼就是圣人,烦恼习气生起就是凡夫。其实我们众生也是一会是圣人,一会是凡夫,对不对?大家现在心里清净欢喜啊,最起码这一刹那相似于圣人。不能说圣人了,相似于圣人。来来来,大家体会一下圣人什么样啊——不生烦恼,挺吉祥啊!好,就是这样子,很简单。


圣人就这样子,没有恶心、恶念、恶行,就那么简单啊。但是,真正证果的圣人,即使遇到任何事,也绝对的永远这样子。别人在背后打他一棒子,“哎,怎么回事?”不生气。但我们呢,现在往那一坐,没有人干扰,俨然是一尊圣人啊;要是有人干扰,不要说在街上有人打自己一棒子了,就是别人撞了自己一膀子,“这是谁呀?你怎么回事?”那马上就是——我不做圣人了,我要做凡夫;凡夫也不做了,我要做坏人,所以凡夫总是退。你现在心里清净庄严,这个相似于圣人,之所以是相似,你没断根,遇了境还容易生烦恼。如果你遇境也不生烦恼,就是圣人。就这么简单。



佛陀在《大涅槃经》里也说过这个问题。很多佛的弟子当初也是因为这些事互相辩论:阿罗汉退还是不退呢?分两派:退、不退。两派争啊打呀,弄了半天,和现在一样,是不是?这个门派说,佛陀说过退;那个门派说,佛陀说过不退。纷纷引经据典,哪部经那么说的,哪部经这么说的,互相争,互相辩,弄得佛陀很无奈。


佛陀在《大涅槃经》当中讲过:哎呀,经常是我说什么你们就执着什么。我怕你们证到阿罗汉果心中还觉得不安稳,所以我说不退。结果你们又执着于不退,执着于不退之后就不用功了,是吧?一不用功可能遇到事儿又退了。退了之后呢,很多人又害怕了,“完了!不行,看起来这个阿罗汉也不能证了,不保险的嘛!”他心中又恐惧了。弄得佛陀也没办法,你叫佛陀说退还是不退呢?你要说不退,他说,我证果了,我睡大觉去,我不用功了,反正我已经不退了;但是你要说退,他说,我不修了,反正我证到也得退。众生就是这么难度,弄得佛也很无奈,你看,佛不容易哦,怪不得佛陀当初证到了佛果之后都不愿意讲法呀。哈哈,你怎么说都有问题。


众生这个习气真重。佛法是什么呢?就好比,你倒地了,佛就说:“来来来,站起来。”佛法就是这么一个方法,就这么简单。我们凡夫六道轮回,就相当于平地跌跟头,摔了一跤,摔得头破血流。佛呢,是个长者,他看到后就非常慈悲地告诉你:“哎,赶紧起来,赶紧起来,赶紧爬起来。”——就教你这么一个方法。结果呢?你趴在地上先问:“那我爬起来了,还会不会再跌倒啊?”你说这个长者怎么回答呢?长者要是说:“起来也可能还会跌倒,你要是不注意还会跌倒嘛。”你说:“既然爬起来还跌倒,我就在地上趴着不起来了。”所以,众生真的很搞笑!


那为了劝他赶紧起来,佛陀只能说:“你爬起来肯定不跌倒了嘛,是吧?你好好走路怎么会跌倒呢?你看地这么平,不会跌倒,起来吧。”起来了。起来了,他又觉得:哦,这位长者已经说了,反正起来就不跌倒,我不管怎么走怎么跳都不会跌倒。结果乱跑乱颠又跌倒了,就开始恨这个长者了:“你看,你打妄语!你说爬起来就不跌倒,我为什么又跌倒了?”


众生啊,就是总在纠结于这些词语。你说不退,他就不用功了;你一说退,他就不修了。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的佛经讲的同一个问题好像是不太一,你们知道为什么不一样吗?我也给大家解释过,一切佛经都是治人病的药而已,对治你的病的。你有热病就要吃凉药,你有凉病就要吃热药,没有一味固定的药。不管什么病都是吃这一味药,没有这么一味药啊。比如你有热病,我说:“来,你吃这个凉的,千万不要吃热的哟!”比如你有凉病,我说:“来,吃热的,千万不要吃凉的哟!”可能两个病人见面就打架了,这个人说,那个医生说了千万不能吃热的;那个人说,那个医生告诉我千万不要吃凉的。这个医生怎么这么说话呢?颠三倒四,看起来是个骗子,哈哈。其实是自己的病不同,每个人的病症不同,所以佛陀开的药方不一样。








《僧伽吒经》讲记-第十四讲-第7辑

阿罗汉为什么可以退呀?——你没烦恼就是阿罗汉,你生起烦恼来就是凡夫。自己看着办,退还是不退你自己选择呗。这样就明白为什么阿罗汉有的退、有的不退了吧?这个道理就像咱们学佛一样,有些人学佛之后习气烦恼越来越少,你让他去做坏事儿去,人家就是不干;但也有些人,学完一段时间也有所进步,可是不久他又退回去了。有没有这样的人呢?也有。所以每个人的根器不同,不是千篇一律的。

 

读佛经的功德在于依教奉行

 

学佛非常简单,关键问题是我们对佛教的很多名词概念没有搞清,很多修行法门的内涵我们也没有认清,只是注重了形式。每个人都知道证到阿罗汉果很伟大,但阿罗汉果怎么去证,很多人没有细细去研究吧?其实佛经中都讲到过。

 

现在很多人认为读经有功德,拿一部经出来,每天都读一遍,但是你问他这部经讲的什么意思啊?他不懂!他认为:“反正我读了,佛就得给我功德。”哎,好像是计件给工资,这是一种错误。

 

佛经是告诉你一个方法,这个方法要去落实,用这个方法把你的烦恼习气打磨干净才为成就。读佛经之所以有功德,是因为你读会了,慢慢就能理解,理解了你会依教奉行,最终才会成就。所以不要只拿一部经每天读,读了一辈子,里边儿讲的什么意思还是不懂。

 

我相信这样的人大有人在。因为我和很多居士交流,经常看到一些人,号称学佛读经几十年,一问:“读的什么经?”“《金刚经》”。然后还问我呢:“师父,这个《金刚经》到底什么意思啊?我读了几十年了,也不知道什么意思。反正人家告诉我,读这部《金刚经》有功德,我就读。”我相信,读了很多年,但是不知道《金刚经》什么意思的,大有人在哦!不仅《金刚经》,《心经》那么短,很多人都倒背如流了是吧?但是《心经》讲的什么意思呢?可能其中一句两句还能明白一点,可是到底讲的什么意思啊?唉,还是不清楚。

 

所以,学佛经一定要讲“教、理、行、证”这四步。教——佛经是一个教育,佛经就是一本教科书,你要去读;理——你读了这部教科书之后,你要知道它讲的什么道理;行——你要根据这个道理去做;证——你做圆满了,烦恼习气打磨干净了,证果、登地、成佛!

 

这很重要啊,你真正明白了,回去想一想。想想就能证初果阿罗汉了啊,再想想就证初地菩萨了,是吧?(众笑)想想就能证哦,真的是这样!我有的时候故意给你们开玩笑啊,这样让大家听得轻松,但是,道理是真实的哦。学佛多简单:想想就证初果阿罗汉,再想想就成初地菩萨。呵呵,如果不想呢?不想,就成佛了。


 

布施的利益

 

【然后布施远离诸苦受苦众生令得解脱怖畏众生令得远离

 

这是这位仙人给五逆十恶的人讲的一个修行步骤:我给你讲讲《僧伽吒经》,明白了这部经,你的一些罪过全能放下。放下了之后呢,你最低也能证到初果阿罗汉了。证到了初果阿罗汉之后就要利益众生了,你就要布施,这就是菩萨道了。



所以这位仙人伟大,是吧?第一步先教他灭罪,自己过去犯的错误,我通过给你讲讲《僧伽吒经》,你就知道应该把这些错误放下,身心清净;你身心清净,至少证初果阿罗汉;证到初果阿罗汉之后怎么办呢,你要发心度众生,要行菩萨道了。你看人家教的这个步骤,多严谨啊!

 

这个“ 布施远离诸苦”分为两方面,第一个是自己离苦,第二个是众生离苦。众生贪着自己的钱财、名誉、地位,其实很劳累很辛苦,这也是苦,对不对?你能放下,其实很轻松自在,所以布施能使自己离苦。第二个呢,布施使别人能离苦,别人很贫穷,你给他衣食,他也能得暂时的快乐。布施能给众生带来好处,虽然不究竟,但是能得暂时的快乐。当然,要想得永恒的快乐,就要学佛解脱才可以。

 

布施又可以使自己和别人同时离苦,因为可以结善缘。比如,你和一个人原来不认识,如果你帮别人一点儿忙,就成好朋友了。以后工作当中有点小摩擦就不好意思闹架了,这样大家都快乐。如果你没有这么一段儿善缘的话,生活当中遇到摩擦可能就成仇人,对不对?所以,你看广结善缘多好。

 

前世造的恶业,今世必须要遇到一个缘才能爆发,在还没爆发的时候,如果你经常布施,行善积德,多和他人结善缘,真该爆发的时候,可能报应就轻;说不定结的缘太好就不受报了。这样的故事不用讲了,太多啦,对不对?

 

所以,一个是布施自己,使自己不再贪着钱财,轻松自在,离苦得乐;第二个,给人家衣食自在之后,别人能得到快乐;第三个,通过布施,能调和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缘分,一些恶缘能变善缘,一些逆缘能变顺缘。所以布施利益太大了。

 

还是一句话,与人为善是利益自己也利益别人的。在世间法上讲,这绝对是对的。从出世间法讲呢?——把这些都放下,心里清净无染,这是最好的。布施也不要执着。

 

所以布施远离诸苦,这句话真的是很重要啊。我们一般人都认为,学佛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财富,更多的名誉、地位,对不对?其实财富、名誉、地位越多越高,人的痛苦、执着、烦恼就会越多。学佛不是为了满足你世间的这些欲望的,学佛是让你放下世间的这些执着的,我们以后要把这个观念转过来呀。不要认为学佛之后,当官要当得大;不要认为学佛之后,发财要发得大。恰恰相反,不要天天只想着当官,不要天天只想着发财,除了当官发财之外,还有好多有意义的事情可做,学佛是告诉我们这么一个真理而已。



并且,官职越大责任越大;事情越多烦恼越多。钱财越多,你越担心这个钱财会失去,因为它不是放在那里固定不动了,钱财是流动之物啊,咱们现在很多富翁经常说拥有多少个亿 ,他是有多少吨黄金放在那里吗?不是的。如果是固定资产就需要维护,这个维护的过程很累。一旦哪个环节维护不好,今天可能看着有多少个亿,可能睡醒一觉就没有了,可能还欠人家钱呐;还有的钱财很多,投资放在股市里,可能第二天股市跌停板,跌停板是不允许交易的。哎呀,等着吧。等等等……过上几天一看,钱都没啦,不仅仅没啦,可能还赔了,从亿万富翁瞬间变成穷光蛋。一会儿是天堂,一会儿可能是地狱。这样的事情太多啦。

 

我们现在学佛总是想追求这些东西,可是这些恰恰违背了佛教的本意。佛教告诉你,就是这个东西,让人一会天堂一会地狱,你爬得越高,跌得越厉害。所以,平平淡淡,过得快乐无忧,是最好的。

 

学佛的误区

 

很多人,都是觉得名誉地位在世间求不到了,怎么办呢?——来求佛!很搞笑的哈,只要世间的名誉地位有一丝实现的可能性,他就不信佛,他就通过世间法的手段来追求。一旦所有的方法用尽了,都没办法啦,他就开始来求佛,希望佛来完成他的那个愿望。不到一塌糊涂、不可救药,他都不信佛,弄成了一个烂摊子啦,想起叫佛来收拾。并且还要求:佛,我给你磕个头,这个烂摊子你得给我解决完,我才觉得你很伟大,我才能知道你的存在;我磕个头或供上两个水果,这个烂摊子你解决不了,你就不灵。

 

大家发现没,很多人是不是这样“信佛”的?

 

经常,有很多人要来见我,是想干什么呢:带个病人过来,病入膏肓快不行了。他只要是还有一点好,教他学佛都绝对不学!只有当各个医院都看完了,都说绝对没办法、判死刑啦。哎呀!害怕了,才开始想起来“学佛”。来“学佛”也不是依教奉行,还是:“哎,师父,听说佛教厉害,我见你一面,你能不能念个咒、发个神通,这个绝症要是立刻好了,我就相信你们佛教;要是晚一会好,我都不相信你。”这样的事太多啦,真的是很无奈。






《僧伽吒经》讲记-第十四讲-第8辑


有些人生了这样的绝症,其实佛教也有一定的方法,比如说教他行善、积德、清净、无为……心态改了,慢慢身体还真的好了,也有这样的人。并不是见到师父磕个头,马上“唰”一下子变好,而是师父教他一个方法,回去修了几个月,哎,身体还真好啦。不过,他也不相信!为什么呢?——哎呀,也许我本来就应该好了,没觉得佛法有什么力量的嘛。


你们见过这样的人吗?我经常见这样的人:本来他通过佛教的方法好了,有病的也许好了,事业不好的可能也好了,家庭不和睦的也许和睦了。但真都变好了,他反而觉得:这是佛法的原因呀,还是我们自己努力的原因啊?不是佛法的原因,还是我们自己努力的原因,与佛没关系。嗯?他又不相信佛了。


因为他想着,所谓的佛就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大神,能一下子用个神通把我的事解决了,这才是佛。你要是说,我教你个方法你去改,他觉得,我去改与你有什么关系啊?我还需要恭敬你吗?我还需要跟你学吗?他就不干了。所以,这都是误区。


佛是一位老师,佛不是个大神,所以我们不要把佛当成鬼神来崇拜。鬼神的概念就是一个有力量的众生,你只要求他,他就来帮你。佛不是这个概念,佛是觉悟的意思,佛把自己觉悟的智慧教给你,教你去做,这就是佛法。但是我们现在对佛的理解,都是把佛理解成鬼神,就把大好的觉悟之法变成了神道教,这是佛教的一个误区。


所以布施能放下自己的烦恼,自己得解脱;能利益众生,众生得快乐;能调和人际之间的关系,你和众生都能离苦得乐。啊,一举三得,多好。这样“受苦众生,令得解脱”。这个“受苦众生”包含两方面,自己和众生都能得解脱。


真正的乐是解脱之乐


“怖畏众生令得远离”。人只要在六道轮回当中,处处是恐惧,处处是害怕。


地狱众生的痛苦,我们虽然没见到,但我们能相信真的痛苦;天人也有痛苦,也有怖畏。天人怖畏什么呢?怖畏这么好的境界消失了怎么办?并且,根据佛经来讲,天人到临终那一刹那的时候,他的痛苦比地狱众生还要大。因为天堂太美好,没有痛苦,临终的时候,地狱相现,这个落差太大了,他心生恐惧,那个时候真的比无间地狱还要痛苦啊。像畜牲道或鬼道众生,本来就天天受苦,再下到地狱也无所谓啊。这天人一直快乐,突然一苦,那真受不了。这个大概就相当于乡下人一直受苦,本来就很穷,后来更穷了,反正一直穷也无所谓,虽然痛苦,但对比不强烈。你说一个亿万富翁突然之间成乞丐,那真是连死的心都有,和这个道理一样。只要在六道轮回当中,不管下三恶道还是上三善道都有痛苦。恶道众生苦是切身体会,一直在受苦;而天人享乐,却有坏苦——这个乐会坏,会消失也是苦。


所以佛教认为人生皆苦,人世间一切都是苦的,没有一点儿乐。你看到的一点儿乐,因为它会消失,消失了你更苦,还是不快乐;你认为乐的东西,你想把乐保持住却保持不住,你想保持这点儿乐更辛苦,又更不乐——都是苦。




佛教认为苦有几类分法:有一种分法叫三苦 ,就是苦苦、行苦和坏苦。


“苦苦”就是本来就苦,这种苦就是苦,不用解释了啊,苦就是苦嘛,这就是苦苦。好比有病了,苦啊;没钱了,苦啊,这是苦苦。


“行苦”就是万事万物变化都抓不住,这是行苦。


“坏苦”就是很好的东西,确实好,但你会担心它会变坏。


地狱众生主要是苦苦。天人主要是坏苦。那我们人世间行苦比较多。因为人世间太多的乐趣也没有,所以坏苦也不太多。苦苦呢?也不是太苦吧,苦苦也不是那么明显,要说也有的,但不太明显。人世间最明显最容易体会到的一种苦就是行苦,一切境界会变化,一直变、一直变,人抓不住。所以你看,苦和乐都是苦,最终都是苦。从佛教来讲,把苦和乐全放下,真正地心中无牵无挂,这是真乐。


世间万法一切境界,没有一点儿真正的乐。只有放下,从真心佛性发出来的常、乐、我、净的这种乐,才是究竟的乐。所以我们要去掉对外境的执着产生的这种刺激之乐,而得解脱之乐。


解脱之乐,根据小乘教那个偈子,就是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”。“寂灭为乐”指的就是解脱之乐。寂灭不是没有了,寂灭就是把烦恼解脱的意思。烦恼不生就是寂灭。一定要注意,佛教这个“寂灭”是特殊的一个含义。你没有烦恼这才是真快乐,就是这个意思。吃得好、穿得好不是真快乐,心中无烦无恼快乐自在,这是真快乐。


其实大家想想中国文化,传统文化包括儒、释、道三家,基本上都是讲这种心灵解脱之乐,对不对?所以中国古代最注重道德修养,不太注重外在的这个物质。为什么不要注重外在的物质啊?因为外在的物质给人的快乐都是刺激之乐,刺激你就有一点儿乐,不刺激就没有了。中国古代文化认识到这种快乐的本源,认为心中没烦没恼、安详自在——这是真快乐。


就像孔子讲他的弟子颜回。为什么孔老夫子非常赞叹他啊?孔老夫子说:“这个颜回是最爱学习。”因为曾经有一个人问孔子说:“你的弟子当中谁最好学啊?”我们现在一讲好学肯定会这样说,某某某最好学了,天天晚上学习做数学题,学到十二点。人家孔子说:“如果说最爱学习的,好学的,只有颜回啊。”那怎么说他最好学呢?孔子说:“贤哉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回也!”


“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,这就是好学。这是中国古代的学问啊,你能通过跟着一个老师学习,学完之后快快乐乐的,道德修养非常高,这是真学问!你学的知识文化再多,语文数学考满分也不是有学问。这是中国学问的概念,我们现在都把这些词儿给用坏了吧?换句话说,我们现在在学佛修养自己的道德,打磨自己的习气,这是真学问。你烦恼习气打扫干净了,这是有学问。哈哈,不然你读的书再多都算文盲。


五逆十恶众生解脱方子


这个地方是这位仙人给这个五逆十恶的众生开的一个解脱的方子、治病的方子。这个人本来该下地狱了,根据这个仙人这么几句话——这个仙人智慧无边啊,就可以让地狱众生出地狱,出了地狱证阿罗汉,证了阿罗汉再行菩萨道,下一步呢,就该成佛了嘛。



几句话,多经典啊,这就是过去有学问的人会说话。我们一般人可能啰里啰嗦说了半天,就一个主题,讲了半天就一句话——你怎么出地狱。你看人家这个仙人几句话包含了:我教你一个法,让你把习气毛病能去掉、能灭罪,这样你就不堕落啦;然后你就可以证阿罗汉果;证了阿罗汉果,你如果再能利益众生、布施一切,行菩萨道,就可以证菩萨果位。这个布施其实代表着一切菩萨的法,也不仅仅是把家里的钱拿出来布施大家去,不是这件事。因为在菩萨道来讲,利益众生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修行方法就是布施,用这个代表着菩萨道。


佛乘隐含在三乘里


我们每个人学《僧伽吒经》如果也能走过这个过程,这就是得成就。我们学过《僧伽吒经》之后能把自己的各种习气毛病改掉——这才是灭罪啊!灭罪你就不下地狱了,不会堕落了;然后你心里清净无染了,就可以证果;证果了,自己就可以解脱得清净自在了。但光你自己自在还不行,你要发心度众生,行菩萨道。但是行菩萨道这件事你也不要执着,还要放下。这些都证到了,又不执着,这是什么了?——这就成佛了!你说,哎,这个地方怎么没讲成佛呢?其实真正的成佛,还是不离灭罪、证果、行菩萨道。


所以佛不是在这个三乘法门之外的单独一乘法,不离这三乘教法又不执着于这三乘教法,这就是佛法。佛法是不即不离,佛法不是人天乘,不是小乘,不是大乘,但是真正的佛法又不离人天乘,不离小乘,不离大乘。我经常把佛乘单独提出来,是因为我想故意提一提这个禅宗见性法门。其实佛经里一般分就是声闻、辟支佛、菩萨三乘,对不对?为什么不提佛乘呢?佛乘是隐含在这三乘里的。


也可以这么说,咱们都知道太极图,是吧?阴和阳。那阴和阳属于阴阳变换啊,那么,哪个是太极啊?阴阳合起来的整体,有一个圈,是吧?那个圈就是太极。所以真正的太极是不离阴阳,那离开阴阳也没有太极了,对不对?同样,和佛法一样,真正的成佛的法门——见性成佛的法门,离开咱们平常讲的行善积德、戒定慧、行菩萨道,还有没有佛法?——也就没有了。


你又能行善积德、修戒定慧、行菩萨道,又能放下行善积德、放下戒定慧、放下菩萨道,这种不即不离——做了这些好事、修了戒定慧、行了菩萨道,又感觉到自己没有做什么好事、没有修戒定慧、没有行菩萨道,心里空灵无住,这就是真正的佛果,就是《金刚经》当中的一句话:“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就这意思。


我也经常讲,大家不要执着于行善,但是你能说就不要行善了,能这样说吗?只能说不执着。你行善积德,又不执着于行善积德,你行善积德完之后,心里空灵无染,这个时候这是什么呀?这就是佛果,就是佛的功德。








感   恩   分   享           功   德   无   量

    



往期阅读: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一讲 (1-3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一讲 (4-6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 第一讲 (6-8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二讲 (1-3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二讲(4-6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二讲 (7-10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三讲(1-4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三讲 (5 -8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四讲 (1-3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四讲 (4-6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四讲 (7-9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五讲 (1-3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五讲 (4-6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五讲 (7-10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六讲 (1-3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六讲 (4-6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六讲 (7-9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七讲 (1-4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七讲 (5-8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八讲(1-3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八讲 (4-6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 第八讲 (7-9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九讲(1-4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九讲 (5-8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十讲(1-3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十讲 (4-6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十讲 (7-9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十一讲 (1-3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十一讲 (4-6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十二讲 (1-3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十二讲 (4-6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十二讲 (7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-第十三讲 (1-3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十三讲  (4-6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十三讲 (7-9)

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十四讲 (1-4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